2015年9月17日、18日武汉大学国学院欧阳祯人教授从“儒家管理学的人性基础”、“为政以德”、“百善孝为先”、“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阴阳五行,中和平衡”、“成人成己,合外内之道”、“乐感文化”、“义与利”等八个方面为我们讲授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引用端木赐(子贡)、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乔布斯等中外著名企业家经营案例,诠释了儒家思想与企业家精神可以在当代完美的结合,利用儒家这一宝贵的思想资源,中国企业家有信心树立一种具有中华民族气魄的现代儒商精神。
一、儒家基本思想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基本思想,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所不睹,恐惧乎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也,万物育焉。”(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表现在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理性与情感 、鬼神与圣人、外内等方面合一 。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二、企业家精神
1、追求“利”的事功成就精神。
传统的学术观点认为:中国古代采取“重农抑商”、“困商”、“贱商”政策,学者常常引用儒家“罕言利(孔子语)”、“何必曰利(孟子语)”、“羞利(荀子语)”、“正其谊(义)而不谋其利(董仲舒语)”等语句来证明儒家对“利”的轻视。其实,这些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只言片语。实际上,儒家从来都不反对对“利”追求。古老的《周易•系辞》中说:“何以聚人,曰财。”意思是只有增加财富,才能把老百姓凝聚在一起。《周易•系辞》还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孔子倡导“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而孔子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的藏富于民的思想,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民富国强观点实质上具有相通性。实际上,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是一个集文人与商人于一身的代表。孔子称赞他具有经商才能:“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亚圣孟子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实行“仁政”,要从划分田界开始,强调老百姓要有固定的财产。企业家应以儒家“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大无畏精神来追求企业与商业利润的最大化。
2、“以义制利”的“担当”精神。
儒家之利是要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利,不能“见利忘义”。所以,孔子有言:“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等。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天下有道”,易言之,这个 “道”就是社会的公义、公利、人民的福祉。“义”就是对道德上的追求。“义以生利” 即用道义来追求、产生物质利益。最早提出“义以生利”这一儒家命题是孔子。《左传•成公二年》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致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企业家首先要“以义制利”,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要有铁肩担道义的担当精神,使企业向着善的方向发展,才能最终是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国民的福祉。
3、协和“人与自然”的精神。
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论语•尧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三畏”之中,首先要畏惧的就是“天命”。在孔子的思想中,“天”是最高范畴,“天”有自然物质宇宙之天的意蕴,当然也有某种神秘力量的主宰之天。其次,儒家伦理法强调“天道”与“人道”的会通合一。南宋大儒朱熹曾曰:“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这段话除了讲述“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之外,还要求“人”有保护“天”的责任,即“天又在人”。企业家理应摄取儒家 “天人合一”哲学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4、学而不厌的学习精神。
中国人自古以博学多才而自豪,儒家学者更是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乐趣。这种学习精神激发很多人学习文化知识,涌现一代有一代儒商。另外,中国人学习不是死读书,实际上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深刻哲理的谚语出自于明间。虽然有很多人没有机会读书,但是中国人的学习是学他人学习经验,而且能边学边思考。中国企业家很注重学习西方的优秀管理,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慎思之,明辨之”,通过思考加工成为自己的知识,这样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企业家加强学习精神,和提高学习能力。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天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句话作为他生前的座右铭,死后的墓志铭。《钱氏家训》有言“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儒家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学问,企业家作为社会精英要常怀“慈悲之心、悲悯之心、恭敬之心、和乐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 ,敬畏市场,履行责任,感恩社会。(文/EMBA2014年1班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