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那天上午刚好要在公司主持一个重要项目工作会议,请了半天假。下午从走进教室,到开始上课前半个小时,仍然是很焦躁的状态,有点儿“茫”。花了一点时间才把心思拉回到课堂。
到下午放学的时候,默默地更换了QQ签名:一念心明静,莲花处处开。
是为醍醐,豁然开朗。
四天时间,从对组织内涵、组织诞生、组织特点、组织行为的“道”的阐述,到组织需要面对的困境和危机、组织行为学的沿革与发展的“术”的研究,从个体行为层面的自我价值体现和管理,到群体行为层面的团队管理和沟通,再到组织层面的战略、结构、变革和发展趋势,在程教授的引领下,从个人、群体、组织三个层面,我们以一个全新的高度和视角去看待每天都要面对的战略规划、领导能力、激励机制、沟通技巧、团队文化、转型变革等课题,学习“以道御术”。
系统知识不便赘述,策略方法也要在实践当中再见真章。但那些执地有声的观点是当下就对我产生了莫大触动的。程志超教授课堂上的精彩言论数不胜数,如今简单回顾,仍能信手拈来不少,但也心知自己领悟能力有限,只能从我个人角度去理解和体会了。
回到原点,道同法不同
正是“回到原点”这四个字点醒了我。课程前后这段时间,我正好在推动一个公司级的战略项目,跟组织协同、创新和转型都有关系,而且涉及到全公司141个基层单位、3个子公司近8000人要参与,多种角色、多个利益角度,再加上历史和客观原因,即使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压力之下心态还是受了不小的影响。其实说穿了,有一点“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经点拨,心下豁然,摆正心态,调整角色定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所有的问题都不成其为问题了。
而事实上,正象程教授说的那样,无论事情过程和表象多纷繁复杂,只要回到原点,对事物和事情的属性、规律和“道”有清晰的认知,找对方法,事情就不会失去控制,也就不会自乱阵脚。这个过程被程教授清晰地采用数字递进的方式形象地表述出来了:
第一步:角色定位。首先保证角色定位不出错、方向不出错,就掌握了50%的成功几率;
第二步:信息收集。全面、真实地掌握信息,尤其是关键信息,胜率提升至60%;
第三步:理清人际关系和层次。《孟子》曰:“知其左右,而逢其原”。角色要跟着情境走,客观理智,换位思考。充分理解、沟通或转圜,胜率提升至70%;
第四步:了解行为产生的过程。凡事都有因由,遵循社会法则和自然法则,很多事情都有了充分的解释。只要了解了过程,就有机会对症下药。胜率升至80%;
第五步:培养观察力和执行力。寻找合适的方法应对,胸中自有成竹。
程教授特别提醒,道同法不同,方法不等于方法论,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目标方向,甚至不同的时间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各有不同。课程当中播放讨论了《满城尽带黄金甲》、《新东方的阵痛》等影片,鲜活的案例,发人深省。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程教授说,事有终始。这话出自《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程教授讲了许多案例,跟大家有许多互动。我记住了其中一些观点,深以为然。他说:聪明的人先做加法,智慧的人先做减法;聪明的人做计划,智慧的人做规划;聪明的人总是先有所为然后有所不为,智慧的人总是先有所不为然后才有所为;聪明的人懂取舍,智慧的人懂舍得。
听完这一课,我默默地写了条说说:“原来‘上帝向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还有一层意思——如果你执著于门外的世界,就不得不放弃窗外的风景。所谓‘聪明人’,总把时间浪费在路上。”
早年做记者的时候,采访过一个企业的领袖。当问到他怎么看待自己过往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老先生说:“我这一代人,是被命运推着走的,当其时,只是实实在在做事,别的没有多想,就把要做的事情做成了就好。这些后来所谓的‘成功’,其实都是副产品。”
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
就象我们选择坐在武汉大学EMBA的教室里,就得先放弃周末和家人朋友的欢聚,就得放弃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先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时间是唯一不可扩容的变量,把时间交给彼岸的人
程教授说,40岁以后,要把时间留给靠谱的人、靠谱的事。
程教授认为,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总有“机缘”,而“机缘”的意思是既有“机会”还有“机遇”,“机会”不是偶然,而在其到来之前的时间投入;“机遇”则主要看你交往的人,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才有可能有什么样的机遇。只有能带领、帮助和成就你到达彼岸的人和能够通往彼岸的事,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值得的。因此要把时间花在只交往彼岸的人、只做前往彼岸的事。
莆一听到,略觉功利。但程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时间,才是唯一永不再生、永不可逆、永不扩容的资源。
颇有荡气回肠之感。
人生=时间+空间。在任何时候,你只能拿一个变量去交换另一个变量。要么付出时间,要么牺牲空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里,有人把大量时间花在刷微博、侃大山、关注八卦垃圾信息、跟狐朋狗友胡吃海喝中混噩迷茫,也有的人在学习、在思考、在交良师益友、在生活的锤炼中向上生长。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取舍命题。
当然,所谓彼岸,也就是目标,之于每个人的定义各有不同。比如我自己,心下真正渴望的,是能够做一个有大智慧、大欢喜的人。回到原点,才能有所坚持,才能有所不为。不管是学习还是在职场,不管是面对工作还是生活,我都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内心所想,能够全力以赴、心无旁骛,能够日益臻善,宁静欢喜。
学会简繁互换,学会以曲为直,学会真正的沟通与倾听
程教授说,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做。一个看似庞大的、复杂的、系统的工作,也许只要找到某种规律加之以标准化、流程化,也许只是把握住一个关键的点、关键的人或者关键的时机,也许只要你多一点点坦城地去沟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而一个看似简单的邀请,如果你愿意多花一点点心力,设计一个贴心的邀请函、打一个贴心的电话、安排一个热情的迎接,可能被邀请的人就多许多喜悦、感动以及更多的合作与配合……
程教授说,要学会以曲为直。在团队管理、沟通与谈判当中,真正强势的,不是指令和气场,而是在人、规则和事件当中,不落痕迹地为对方创造一个“不得不”……
程教授说,要学会真正的沟通与倾听。能言善道不等于懂得沟通,安静不语不等于善于倾听。对比程教授分析的倾听者的十个好习惯和十个坏习惯,我汗颜地发现,原来我是一个不懂得倾听的人……
程教授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程教授在课程当中一一例解了诸葛亮的“七观”: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是祸难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后 记
佛家讲“因缘和合”。程志超教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对我而言,来得恰倒好处,没有早一点,没有晚一点。不论是系统讲授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原理规律,还是通过案例分析、互动研讨予我们以应用方法和策略,这四天的课程,都可谓精彩实用。曾经闲暇时跟同学闲聊,我说我们这批同学大多在职场或商场摸爬滚打了十年以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价值观,学习过程中,一边是系统知识的验证和补充,另一边是系统思想的总结与碰撞,更具价值的,是心境视野的提升和人生观、价值观、财富观、事业观的日益臻善,思之明之,以观己过,以正己行,以坚己志。
我想我和我的同学们都一样,都期望着能够在武汉大学EMBA课堂上,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在这之前,我们首先得做一个勇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祝我们大家,学习快乐。 (文/武汉大学EMBA 2012级(5)班 李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