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哪个人物最占便宜?哪个人物最吃亏?三国中的“三绝”如何解读?我们熟知的民间三国,与历史上的三国比较,都有哪些不同?2013年4月19日晚上,武大文学学院的陈文新教授,为EMBA2012级(1)(2)班的同学们进行了一场轻松、精彩的的讲座,在短短两小时内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顿丰富的文化大餐。
陈教授告诉我们,《三国志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兴废征战”为题材,始于184年的黄巾起义,终于“三分归一统”280年。根据其核心文化内涵,可大体分为“历史上的三国”与“民间的三国”两种类型。“历史上的三国”,较多接受正史的价值取向,特别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而“民间的三国”,主要取材于唐宋以来的民间故事,因而较多接受民间艺术的价值取向,以追求道德化的情感满足为祈向。
以曹操为例子来说,历史上的曹操一直被人尊崇,但后来到北宋之后,开始被人极端的贬低。北宋以前,人们的评价标准是个人才能和成就,不涉及道德标准;但在北宋后,人们开始以好人和坏人、君子和小人,即人的品德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判。曹操由此由一个大英雄变成了大奸雄,是三国人物中最“吃亏”的一个。
凭借深厚的历史和文学功底,陈教授引经据典,对三国众多人物和背景进行了对比和解读,除了“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还有周瑜、鲁肃、袁绍、刘备、孙权、吕布、徐庶等;不论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还是“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的关羽,陈教授的独特的视角和讲解无不让人耳目一新,启思明智。
短短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感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期待下次的人文系列讲座,能持续地带给我们更多的滋养和更新。(文/武汉大学EMBA2012级1班 龚茂祥,图/郑敏 彭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