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
English Version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方式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最新动态 > 文章详情
十周年征文▪人生难得的一段经历
时间:2013-01-18 00:00    点击数:

人生难得的一段经历

----写在武汉大学EMBA十周年之际

文/保汇沧(武汉大学EMBA2009级昆明班)

2012年6月,在毕业授学位之前,匆匆之间把自己在武汉大学读EMBA几年来的经历、感受整理成册出版,起名《我在武汉大学读EMBA》其目的是送给自己、送给老师、送给同学、送给家人、送给朋友,快乐一定要与大家分享。今天来说,这书也是献给武汉大学EMBA十周年的一份小小的礼物。在书中自己读EMBA过程中的感受与思想得以随心抒发,与大师和同学们飞跃在思维空间中点点滴滴的交流、沟通,能够化为文字沉淀在纸间,酣畅淋漓感悟的宣泄令人痛快至极!EMBA是我人生之中难得的一段经历。

大凡在纪念什么N周年活动时,人们都免不了要回头去光顾走过的岁月,回首往事的目的是为了展望未来,总结过去与检讨曾经就是在对将来做有益的铺垫。而人们常常会在回顾往事之际也才感觉得到时光流淌的速度,屈指细数,自2009入武汉大学EMBA班学习、毕业至今,四个年头已悄然而逝,武大开办EMBA十周年,自己也在其中历经四个春秋,惊叹之余更有欣喜。一喜伴随着时光的飞逝,武汉大学的形象在我的心中越来越丰满,武大精神正在缓缓释放着它的能量。“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之文化的精彩就在于从领悟到践行非一日之工夫所达,激扬人气可以借奔腾跌宕,一日千里之势,但滋养人心靠的却是涓涓细流的婉转与浸透。文化的传承在乎于发自内心的拥戴与接纳,也在乎于潜移默化的沉淀与运用。一个人能够藏拙自己,然呼吸之间便透出了真实文化的底子。是故人们常叹:“一夜可以暴富,三代才能成为贵族。”其实就是文化功底的显露。二喜EMBA这个泊来之品能够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吐露芬芳,让我等凡夫之子也能分享其芳香。四个春秋的轮回,EMBA所传递的精髓是从课堂理论到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锤炼与发散。犹如纳日月之精华而沉淀下来的硕果,生就一种无形的能量源场,这种场能推动着从EMBA课堂走出来的学友们在不断地超越与战胜自我,通过EMBA让我们自己的改变了很多。说来也很巧的,我们全班同学从开学到毕业至今,竟有近一半的同学变换了上学前的岗位或职位,有的远渡重洋到了大洋彼岸巴拿马、有的翻山越岭去了北欧腹地荷兰,东南亚地区的印度尼西亚、泰国、老挝也有了同学们的开拓的足迹,不少同学离开故乡,奔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的同学升迁了更有挑战的职务,也有的同学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单位拓展了新的奋斗领域。如果要问这一切的变化与读EMBA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我想只有自己亲身体会过EMBA的人才能给出最好的答案。

十周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仅仅就是一瞥,但它又确实是一个成长过程中的伊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武汉大学EMBA十周年其实也是中国EMBA的成长中的一个缩影,中国企业界的精英能够借他山之石承担起中国经济的发展之重任,那便是EMBA移植中国最令人欣慰之处。人的一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一生之中会有很多过程,一个过程的暂时完成便又是为了下一个更精彩过程的开始,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过程交替之中上演一出出人间悲、喜之剧直到最后的谢幕。每一个新的开始我们都需要一个更强的动力平台来引领,就我自己现在而言,我认为EMBA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为我领航未来的卓越动力平台。

毕业之后,与朋友和同事谈论较多的是EMBA的经历与体会,究竟一个人上完EMBA后会有怎样的变化。中欧EMBA有一个办学的理念:“让EMBA学习成为一段有意义的人生旅程。”我觉得是对EMBA一个较好的诠释,我有认同感。我个人认为读了EMBA还为自己多开了一扇张望世界的窗子,你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世界、认事物、辨真伪。最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很多困惑的人生疑竟然可以在EMBA的课程之中通过与师长、同学的交流,通过思想碰撞后得到启示,从而寻得方法迎刃而解。感悟EMBA课堂之上远非仅有专业课程可以驰骋,更多的是人与人思想与智慧的交织与奔流。说来也挺有意思的,对EMBA的评价曾经有报社来采访我,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在中国房地产界巨头发生情变之后,我对EMBA的看法,听到这个问题的我第一感觉就是EMBA被蒙冤了。“EMBA就是一个学习的平台,我不会因为上过EMBA的人发生了什么个人感情的事情或者在EMBA课堂中上演了什么剧情就放弃对它的认同和追求,也不会因为有做秀者的好事把其抄的沸沸扬扬而重新对其顶礼膜拜。不论怎样,我喜欢这个平台,这个课堂,我难忘这段经历。”我脱口而出的回答估计记者不会满意的,但这个确实是我的真实的感受。教育之圣地应该是一个宁静与高尚的地方,不要因为在其中发生一些个人性的隐私事件就要颠覆本意,非要在神圣的地方上添加一些无聊的东西,就只会让人厌恶。“心中本无物,何必染尘埃。”我认为EMBA也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在不同人的手里,它就会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就如一把锄头,在耕地的农夫手里它就是一件劳动的工具,可以耕耘播种收获,但是如果在一个犯罪分子的手中它就会是一件夺人性命的凶器。工具本身是没有善恶的,给它带来性质的应该是使用它的人。

前几天忙里偷闲地与友人们一同游历家乡远郊的一个山村,道路难行却风景独到,村头有一棵大树,村民们天天在其树阴之下休息谈天,却很少有人问过其名其种,外来之客好奇问之:“何树?”村民互视却不得而知,经多人打听方知是马桑树。有人反对,理由在于马桑树多为灌木,怎可如此高大挺拔。老道的村民坚持就是马桑树,因年都能享用其果实。带着重重的疑义回来后查找资料,终于弄清个中道理,原来马桑树在西南一带本来就是高大乔木,但在华北与华中却是簇生灌木。我不是植物学家,我不明白其中的奥秘,但我清楚了事情都有其不同的呈现角度,当我们不能全面掌握时坚持的就是一孔之见。有人喜欢断章取义,从自己需要的角度去取舍一些事情,结果必然是以偏概全,贻笑大方。

我喜欢分享这样一个感受,对于EMBA来说,参与过它的人,它就是你人生一段难得的经历,你用心穿越了它,它就会在你的心中播下种子,一旦条件适合,在你经意或不经意的时候,你会看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但如果你要真正体会它,你只能身临其境加入其中。

[后记]

在写这篇随感时是我最忙的时候,因为刚好从中国银行到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工作,很多工作是全新的理念,需要不断及时学习消化、运用。期间,到北京、天津两地参加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召开的风险会议和财务会议。这是到达新公司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会议,既激动也陌生,虽然仍是金融行业,但与中国银行相比,百年面前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只是一个仅有10年有余的青年后生,机会无限,但路还正长。北京寒冷的天气总会让我想起在中国银行时,朱民行长主持的一年一度的中国银行全球网络专家参加的“中国银行论坛”,每一次的时间基本都是在11月份或12月初,天气寒冷但会场气氛热烈,众多国内外经济、金融界翘楚纵论世界宏观形势,展望世界发展前景,面对世界冲突危机。探讨在冲突之中发现和谐、在危难之中找到机遇、在困境之中寻求发展。那种场景、那种氛围、那种思维一直是我面对复杂经济形势,寻找发展思路的一种有力的推动力,因为人的思想需要交流需要冲撞需要风暴。 -------2012年2月17日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