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
English Version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方式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最新动态 > 文章详情
涅盘之变的痛与快——《企业家精神与心智模式调适》课程之全身心体验
时间:2011-09-15 00:00    点击数:

当大部分同学收到《企业家精神与心智模式调试》课程通知书时,流过一丝好奇的同时,也流过了一种不安,毕竟对这门课程有太少的了解和太多的疑惑、猜测和好奇。但似乎正是这种神秘感让武汉大学EMBA09级昆明班的同学们勇敢地来到了课堂。

课堂是布置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四周的窗帘、紧闭的房门、可变的灯光更增加了课程的神秘与诡异。雍宗超——一个有着饶口名字,带着新潮耳麦的导师,用他那因为讲话过多而沙哑的嗓音加丰富的肢体言语把这门神秘的课程揭开。“我发现了什么?我感悟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这就是课程的精华之所在。我们以往更多的是在看我们之外的世界,关注与琢磨别人更多,相反对自己关注的很少,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也以为别人很理解自己,其实并非如此。所以,在我们向外看的时候,是否也应该经常停下来看看自己,关注自己,看看那些我们觉得不重要,但却在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习惯性的东西。课程的设置是有着深刻意思的,其目的就是提供一个让每个同学自己广泛观察自我的环境,通过参加者全情投入到一系列有方向的练习或活动中,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发现自己认知的盲点,了解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我们有效地发挥应该有的潜能?

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少了复杂理论的说教,多了自身参与的体会。没有了系统的PPT课件,有的只是教练激情四射的演说与绣场。课程开始,很多同学持有一种抵触的情绪,抱着袖手旁观的心态和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在观察、试探。虽然每个人已有过对纪律的承诺,但固有的思维在传递着、延伸着、作用着,“因为我闹肚子所以我迟到、因为我身体不好所以我来迟、因为我听错了所以我不能准时了、因为我…”这些平时我们觉得很正常的借口在教练的诱导与自我的感悟之下,开始变得摇摇欲坠,最后土崩瓦解。我觉得到不是教练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人自我在心灵深处的一种自我需要,自我认知的被唤醒。潜意识之中我们都有积极向上、渴望被人所爱,被人关注的需要。正是这种自我的积极心态,让自己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抛弃虚伪的面子开始对自己重新的认知。

当同学们闭着眼睛在舒缓放松的音乐声之中,随着教练的导语回溯自己人生成长的过程时,我们依稀看见了那个系着红领巾的可爱孩子正与同学们无忧的追逐在放学路上、依稀看见了慈祥的父母那爱护与期盼的神情、看见了那个稚气未退的中学生正在课堂中高声朗诵着优美的散文、看见了他(她)为高考挑灯备战的身影、看见了缓缓启动的火车旁母亲偷偷流下的眼泪、看见了四年寒窗下成长起来的俊秀儿女、看见了那个为了让自己的理想早日实现废寝忘食四处奔波的青年……那一幕幕、一场场、一段段的实景,回放的不就是自己成长的艰辛里程吗?在那条颠沛拼搏的路上,你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吗?在那些辛勤耕耘的日子里,你享受到人生的幸福了吗?

人在世间,其实都在遵循着一个规律,无论什么事情其实根源就是一个因果关系,种下什么因,必然结出什么果。当一个人抱怨自己的不幸时,实际上那才是最大不幸的开始,因为自己的不幸根源就在于自己,是自己做出的选择所导致的结果。我们可以把自己扮演成一个无知的受害者,博得别人的同情与可怜,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去得到那些温情的怜悯和推卸责任的借口,我们得到什么?什么都没有,结果的百分之一百仍然是自己承担,当我们沉浸在弱势被庇护的喜悦之时,勇气与机会也随之丧失。随着时间的推延,别人可以忘记曾经的施舍,但自己却会在无边的怨恨之中被埋葬。学习告诉我们只有勇敢地把自己从一个受害者变为责任的承当者,学会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才会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生活的素质。我们喜欢从始而终,却不知从终而始更让我们有前进的方向。我们喜欢说对别人负责任,却不知那彻头彻尾的关心保护、呵护溺爱是一种错误,那种表面上全身心的爱护实际上就是一种彻底的不负责任。要对别人负责任实际上就是“不负责任”,这话听上去会让人感到有一种冷冷的感觉,但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此。现代生活的匆忙节奏常常让我们忘记了生活的本意、忘记了生命的价值。为了成就、为了功名,我们忘记了对父母的关爱、忘记了与家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忘记了对自己孩子的承偌、更忘记了自己身体的健康。我们是否该放慢我们匆匆的脚步看看身边的风景,重新体会一下生活的意义、重新估量生命的价值。

我一直认为要用好教练这种工具,在我们自我的能力不能进入到自己想要到达的地区时,我们就要借助他,就象使用飞机、轮船、汽车一样,让他帮助我们要进入到自己想要到达的思想境界与自我感知的领域。同样,当我们不能看清自己时,教练就是一面镜子,印象出来的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有四个部分,一个是自我认知的自我,一个是在别人眼中的他我,一个是实际中的超我,还有一个就是深深埋藏的本我。当自我认知的自我与别人眼中的他我不一致时,冲突发生了,我们矛盾了。这个时候谁不想借来一双慧眼把这个世界,把自己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慧眼从何而借?自然无处可借,只能靠自己打造,课程帮助我们解决的正是这个。看到了真正的自我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对照现状迁善心态,进而可以选择相应的行动去突破现有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认清固有观念的束缚,放飞我们的心灵,我们行为的选择范围将大大拓展,我们会发现更多固有观念以外的可能性,就象平面交通之后的立体交差,有了高度,拥堵的交通畅通了。

课程从下午上傍晚,又从傍晚上到深夜,在体验中总结,在总结后体验,当一个人的心处在开放之时,接受成为自愿。一天、两天、三天,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同学们开始喜欢上了这门“诡异”的课程。

每天当我们看着冉冉升起的太阳时,我们都问一问自己,我看到了什么?我感悟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心灵的开放是突然间的,行动的落实确是渐进式的,从开口“我们”到“我”的改变,从自始而终到自终而始的变迁,从一个柔弱的受害者到勇敢的负责任,从包裹自我到敞开心扉,从裹足不前到开拓创新,从认知局部到了解全局,从“连接”的我到“抽离”的我,从带着有色的传统眼镜看世界到卸下眼镜重新审视,从舒服到不舒服又从不舒服到更大的舒服。课程的作用就这样显现出来,培养自我醒觉的能力,把自己的困惑经过对话与交流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自己明白如何与他人建立深入而且优质的关系,让自己更加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状态,看到需要提升哪些素质,以及如何增强目标感、提高自己的洞察力。

课程结束前的活动其实就是一次实战的考验,是一项按惯性思维所不可以接受的任务——“爱心传递”活动。同学们在接受任务后,高唱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每个小组按照自己的计划走向大街小巷。活动要求同学要通过对现实社会之中的人,给予爱心的启示与感染,让这些人自愿的把每一分钱、每一件物品通过同学们的手传递到需要被关爱、需要被感动的人手中,同学们选择了养老院的孤寡老人、孤儿院的小朋友、躺在医院病床上的危重症病人、站在烈日与风雨之中为我们能够畅行的交通干警与助警。在活动之中同学们突破固有的思维,放下传统的定势,大胆地向路人宣讲着、感染着。当成功地向第一个人感召得到第一元钱时,同学们是那样的兴奋,在大家的眼中那已不仅仅是钞票,而是一种成功的象征。在活动中同学们没有少遭白眼、没有少被讥讽、没有少遇拒绝,但在同学们真诚的爱心感召之下,爱在流动着、汇集着、传承着,在规定的时间内活动成功完成。在分享经验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走上讲台,讲述着经历、分享着喜悦、讨论着感受、发现着潜能…感受着涅槃之变的痛与快。

课程在黄昏之后结束,夕阳中留下的是同学们意犹未尽身影,满心的喜悦与成功在胸怀中澎湃,放眼望去仿佛这座天天相伴的城市今天格外的亮丽、亲切。(武汉大学EMBA2009级昆明班学员保汇沧 2011年9月4日夜于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