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是EMBA班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十分实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听好这门课?在班委的积极筹划和EMBA教育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一个绝好的方案出台了:用“移动课堂”的形式上课!
2007年7月19日,2006级武汉一班全体同学从经济与管理学院出发,开始了这趟极有意义的“移动课堂”之旅——乘车前往宜昌,从宜昌乘坐上行江轮,前往重庆。“移动课堂”就设在航行中的轮船上。
李四连同学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资助。乘坐在设施齐备的“维多利亚”游轮,加上美丽的长江三峡和沿途风光,学员们领略了“移动课堂”的迷人魅力!
在四天的学习中,每天清晨走上甲板领略江面的润湿清风自然是一种惬意的休闲,但如果以此将“移动课堂”理解为一次休闲之旅,那就真的是一种误解了。此次班委会和老师对教学活动作了精心安排,授课老师——外语学院黄雄老师更是将他多年来讲授此类课程的经验“全盘托出”。每天至少保证两个单元的授课。如果上午有游览活动,则下午和晚上为上课时间。同学们上课都十分认真,老师讲得也很投入,在课间休息时,不少同学还兴致勃勃地与老师探讨课堂中的问题。
究竟是轮船这个狭小的空间拉近了学员和老师的距离,还是老师和学员们的全面互动使大家产生了朋友般的情谊?或许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切,归功于“移动课堂”。
正逢船上有一德国旅游团,同船共渡,大家彼此接近,就有了国际交流。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不言不快。德国人操着蹩脚的英语与我们的学员交流,学员中口语好的也不多,双方就这样硬着头皮你来我往,累是累点,但谈兴不减。回到宿舍,一位学员讲,口语这东西,看来还真是重要!这是“移动课堂”的一个意外收获,不仅使学员有了一次英语口语的实战经历,更引发了他们对于英语口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说不定,若干年后,一位操着一口熟练英语舌战在商旅谈判桌上的企业家,正是在我们这次“移动课堂”上与德国人心知肚明却只能打哑语的学友呢!
“移动课堂”另一内容讲授的是“武大校史”。由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工真教授主讲。李教授与大家同时从宜昌上船,却一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黄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因为,校史课程安排在最后一天进行。作为一位以讲台为战场的学者,真是难为他了。原以为校史就是那么一点点平铺直叙的内容,谁知,李教授一上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声情并茂。这不仅是因为憋了几天不吐不快,更是因为,他不仅研究武汉大学校史,更是武汉大学历史的见证人。其父李国平院士是武汉大学早期的著名学者,他随父母经历了武汉大学历史的沧桑,这段宝贵经历,使他比任何一位讲武汉大学校史的人都多了几分先天优势。大家对他的评价是,把历史讲“活”了!听了李教授的课,学员们再一次体会到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再一次受到百年老校人文精神的的熏陶和鼓舞。
“移动课堂”期间,正值长江上游频发暴雨,重庆遭遇百年来的最大洪灾。据气象台预告,长江上游最大洪峰正蜂拥而至。大家想象,洪水将与我们的江轮疯狂对撞,想象着与洪峰作一搏斗。可是,一直到了重庆,也没见到洪水的身影。猛一想,原来,三峡大坝已经建成,上游早就成了宽阔的水库,哪里还会出现那种狭路相逢、惊涛拍岸的险恶情景呢。正所谓“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移动课堂”,真是难忘!
2006级EMBA武汉(一)班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