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武汉大学EMBA 2009级
阿尔斯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投资部项目总监
采访过程中,李冰口中不时吐出一些诸如“下海”、“毕业分配”之类的词汇,而这些词似乎又带着某些特殊的时代印记。从1988年毕业分配到国企的国家干部到外企员工的身份和职业转变,不难看出李冰不俗的魄力和胆识。时至今日,李冰已经在阿尔斯通公司走过十四载春秋,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不无感慨,“当初在犹豫是否下海进入外企这个圈子时,从未想象到我能在这里畅游了这么长时间的泳。”
在李冰的眼中,人生若是按部就班地日复一日,未免太过无趣,生活中时不时来些挑战,让那颗平静的心重新燃起激情,“人生就是不断地勇于尝试和挑战自己,通过不同领域和不同性质的工作来充实自己。”下海的职场生活,就如行进在一望无垠的汪洋大海中,而每一个职场人士恰如一叶小舟。乘风破浪,挂云帆、济沧海,固然意气,但是现实中,李冰认为迎接挑战也意味着需要面临惊涛骇浪,如何做到“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仅是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下海求职这盘棋还得李冰自己来谋划,决断准,根基稳,造诣深,才能经住风雨。当是,首先“立足近海”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把握自己的最佳才能,扬长避短,即使不能“劈波斩浪”,也可以做到“稳坐钓鱼船”。其次,“不断深海”,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事情的处理不能停留在及格值和满意值上,力求把每件事情争取做到“惊叹值”。最后,“追求蓝海”,学习丰沛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敢于冒险,不断地自我学习和提高。
立足近海:术业有专攻
李冰大学本科所学的是土木工程,从1988年毕业分配到国企的国家干部职位工作,其间参与了很多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也共事过很多的团队。例如,项目类:卢旺达费萨尔国王医院、江油发电厂、菲律宾宿务和宜朗的两个城市水务项目等,这些都是个人职业生涯中不可多得的经验积累,同时也为转战外企垒实了基础。
航行地点的变化并未意味着掌舵人以前吃饭的本领再无用武之处,工作本质的东西并不会受到地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告别工作十载的国企,转战外企阿尔斯通,环境的变化并未让李冰有水土不适的反应,相反职场环境的变动却让李冰尝试到了迎接挑战的畅快。李冰自1988年入职至今,一直从事着项目投标和项目管理工作。虽然管理过的项目从小到大,但这些项目的本质还是相通的,工作的方向从未变过,这样看来李冰也算是术业有专攻。
外企的工作要求人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并融入其中,不同言语,不同习惯和工作方式的人碰撞在一起,既会有冲突,也会有智慧的火花和意想不到的收获,而外企这些年的磨练早已让他练就一身的本事。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李冰能够从容应对,“人的一生中都是在各种压力下度过的,包括生活和工作,关键是对待压力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要把压力变动力,凡事要向好的方面多想一些,这样的态度才能很快地把压力渡过去。”对于压力的谈论,李冰最后还补充了一句:困难和压力不管怎样,都是要解决和过去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凡事都是相对而言,熟悉的领域也有自己不熟的项目,面对新的项目,李冰认为最困难的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并跟上项目进度的要求。从项目管理到制造业项目投资的管理调整,随着项目的不同,需要了解的制造要求、内容和工艺、设备等也不近相同,所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产出成果是极大的挑战。
不断深海:降低出错率
大多数人的成功,靠的不是技术性难度、知识的多寡,而恰恰是对层次和水准的无限追求。前进一步,价值跨越就是天壤之别。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这里的参数体现的就是出错率低。在李冰的职业生涯里,他所执行的项目均顺利执行,没有出现过失误(如:项目拖期、超预算、质量和安全事故等),这也是他深感幸运和自豪的。
十四年的外企工作经验让李冰认识到,电力行业的竞争除了技术的竞争外,再有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因为一个项目的构成,除了技术、设备和资源外,剩下的就是一个公司的软实力的竞争了。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低的价格、更高的质量完成客户具有更低的能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投资回报率的一揽子项目,这就要求在公司内部资源的整合、合理的调配、更高的工作效率等上,要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才能达到。同时,这也对作为领导的李冰在工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冰深以为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压力面前应该要有更大的耐压能力,在问题面前不慌张,尽最大可能掌握更全面的资料和信息;同时要不断地换位思考,尽可能把事情考虑周全;要果断决策。作为项目的直接负责人,项目管理最主要的特点是在计划的时间(进度)、计划的预算、计划的质量和安全要求内,完成计划的项目。它是对项目执行者的管理水平的综合考量。自己作为项目的领导者,最困难的莫过于对人的管理。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一支专业团队并把团队的成员合作、积极性、目标等进行有机地整合,使大家协调一致,按照既定的目标、完成任务,这些都是在管理中应该完成的。
“我所处在的团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大家的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对项目的理解以及工作程序等各不相同。所以,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就是:沟通、积极地沟通,通过无数次的沟通,让他们完全了解项目计划和要求以及各自的职责。同时也通过沟通来确定项目成员是否真正地了解项目计划,了解每一个成员的脾气、性格和工作能力。这样在接下来工作中针对每个人进行不断地调整他们的工作强度,做到因人而异、不断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对于工作,李冰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这种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屡试不爽。
目前,因工作需要,李冰加入到了公司电厂团队,专门从事东南亚地区火力发电厂项目的投标以及中标后的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对于未来十年的目标及规划,李冰想挑战一下以前从未涉猎过的领域,如:发电机型式试验、光伏、风电甚至是风投等。
追求蓝海:重新结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果网,在李冰看来,重回武汉大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自己重新织网的过程,网越大捉住鱼的机会就越大,网越密捕到的鱼就越多,大学本科时期的学习就如在织一张大网,雏形具备但是不够精细有漏洞,等工作到一定年限后,对社会的了解以及对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否适用、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还有什么知识缺失等问题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这样就需要带着这些实际问题到学校再回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同时也给自己一个重新定位。回炉就是将自己的网织大,织密的最好方式。
通过两年的学习,李冰学会了用分析的的看财务报表、学会了使用相关理论来更科学地决策。李冰坦言,“虽然所学的理论跟目前所做的工作互动不多,但这些财富多会在我未来的工作中或多或少地用到的。”企图以为捉住鱼的那小小一方鱼网才是自己所需要编织的做法无疑是一叶障目的,只有将网结得越大越密,才能在将来捉住不同领域的鱼。
李冰认为在武大学习的两年里,虽然感受没有在读本科时的同学之间那么深的感情,但也收获了另一种的感情;虽然同学间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没有那么多,但是大家互相关心,闲暇时的互动还是很让人怀念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课堂互动和私下聊天,了解到了不同行业的管理理念和特点,这种交流是一种真诚的交流;是跟平时那种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的沟通完全不一样的;是同学们在各自领域里面的感受的真实表述,所以很受益。
知识是无垠的海洋,不仅广阔,而且不断更新。常言,学然后知不足,知之甚少,所以求之更多,若用一个圆圈做比喻,圆圈内表示知识,圆圈外边缘表示未知的世界,知识掌握得越多圆圈就越大,圆周自然就越长,这样你的未知世界不就越大了吗。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掌握知识是为了扩大未知世界,如此循环往复,知识的积累就会日渐增多。“通过再学习对自己的知识再提高和向外拓展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李冰对于学习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和见解。
丰沛的知识和视野、敢于冒险,不断地自我学习和提高是大多职场人士的必备功课,长期从事和满足于极端成熟行业和岗位,虽然立即翻船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因为竞争残酷,往往虽胜尤败,即使不败也无大的发展空间。从明年开始,李冰所在公司的整个火力发电业务都要更名为GE了,但具体业务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我们将要借助GE这条大船出洋,会比以前更稳了,对这块业务的前景还是看好的。”事情的变更,李冰并未受到影响,在接下来的进程中他将会厚积薄发,全力出击,迎接自己的下一个辉煌。 (文|李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