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浙江省兰溪市一个偏远小山村的洪忠进,压根没想到,一不留神就跨入了亿万富豪的行列。从出生就“生活贫苦”的他,知道自己的路只有靠自己走,祖辈务农的父母亲朋除了爱什么也无法给予,但凭着小山村赋予自己的勤劳、谦逊、宽厚和执著,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往前走。尽管其间有坎坷、有荆棘,但总应了那句老话“机遇总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他抓住了一个又一个机遇,自然而然就成功了。
这位当过木工、打过小工,从销售员干起,成长为现已涉足现代农业、房地产、酒店经营与管理、建筑原材料生产等综合型集团化民营企业老板的他,拥有十数家下属企业分布湖北、上海、重庆等省市,资产总额超过10亿元,员工近3000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约35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160人。湖北三磊实业集团公司投资经营的各种产业相互协作关联,形成了一条环环紧扣的产业链,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尽管创业之路上有着太多的辛酸与甘苦,回头望望,洪忠进感触最深的还是诚信立业,又应了那句“人无信而不立”的古语。
有志者事竟成
上世纪60年代初,洪忠进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市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人均三分地的家庭,其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初中毕业后,连公路都没有一条的家乡,已不可能给他更多的选择。但他仍不甘心脸朝黄土背朝天地继续父辈们走过的羊肠小道,而是开始学手艺,当起了山村小木匠,他希望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去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然而,在这片本就贫瘠的黄土地上,他最终悟出,再灵巧的双手也是改变不了大自然赋予的命运。
18岁那年,是洪忠进的一个命运转折点,他毅然决定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招工来到兰溪市某日用品厂,当起了售货员。正如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洪忠进非常珍视命运赐给自己的难得机会,他开始在营销领域崭露头角。短短几年时间,他没有放弃任何一次到手的机遇,先后担任浙江省兰溪市长陵福利厂厂长、浙江省兰溪市梅江工贸公司总经理、浙江省兰溪市农行融贸公司总经理、浙江省兰溪市二轻高薪工业城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一钢兰溪二轻金属材料公司总经理、浙江省兰江水利枢纽工程常务副总经理。而这些或长或短的工作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洪忠进毫不讳言自己并非经营天才,不过是天道酬勤而已。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为国家禁止银行办企业,在兰溪市农行融贸公司当总经理的洪忠进本可选择一直留在银行,继续当一名国家干部,每月领取2000多元固定工资。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非常好的生活了。但创业的激情一直在他胸中燃烧,在现有公司停办之际,他果断选择与一国有企业合作,自己投资200万元注册成立了兰溪市华中贸易公司,并进一步辛苦筹集了1000万元巨款,投入开发一个塑料原材料项目。这个项目应该选择得不错,如果当时项目迅速建成并投入生产,推向市场的话,一个月就能净赚150万元。可由于他首次创业,经验不足,难免判断失误,且又恰遇当时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变幻,资金供应突然急剧紧张,最后导致项目没有运转成功,亏损达到200多万元。此后,他所有的努力工作都是为了还清朋友们的借款,一直到1999年底,欠款才基本还清。在此期间,按他的话说是没得选择,什么生意都在做。炒股票、炒期货,有亏有赢,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物转星移,天道酬勤
新世纪的曙光给洪忠进带来了新的希望,不甘寂寞的他又开始跃跃欲试,2000年初,因为一笔50万元的债务,洪忠进来到湖北阳新县水泥厂收债。可该水泥厂正值破产清算,价值几千万元的固定资产,连800万元拍卖都无人接招。望着那残破的被他人视为烫手山芋的水泥厂,洪忠进觉得是一块甜美的蛋糕,隐含宝贵的商机。于是,独具商业头脑的他又开始心动了。洪忠进主动找到当时的阳新县经委主任,提出他决定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盘下阳新县水泥厂的想法:第一年先付200万元,以解决水泥厂拖欠的职工工资;以后四年每年再付150万元。他的想法得到了当时阳新县经委领导的首肯,最后以1200万元的总价,购买了这个频临倒闭的水泥厂。
那时,阳新水泥厂条件十分艰苦。由于该厂经营不景气,没有经济效益,厂区一片残破、凌乱,机械设备生锈老化,仓库空虚,员工懒散;甚至连门窗都没修缮过,一到冬天,外面刮大风,屋内刮小风,寒冷非常;这里交通也不便利,离县城有36公里,就是离最近的镇上也有6公里。面对寒冷、寂寞,洪忠进没有打退堂鼓,相反他觉得如此艰难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正是他一展身手的地方。
经过认真调研和分析,洪忠进发现,当时阳新水泥厂之所以不景气,主要有三条原因:一是市场销路不畅,生产的水泥销不出去;二是产品质量不过硬,销出去的水泥常常因为质量问题与用户扯皮;三是人员思想不统一,看不到厂里的前景和光明。为此,他接手后首先狠抓员工思想思想问题。他借鉴江浙一带民营企业管理的经验,把骨干力量组织起来学习,向他们讲明工厂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许下了有人的承诺。尽管当时人们还不大相信他说的能兑现,但觉得洪忠进说的都很在理,因此很乐意服从他的领导,跟他一起打拼。其次他严把产品质量关,下大力拓展市场销路。当时正值国家整治长江以绝水患,洪忠进把通过质量整顿后生产的水泥拿到长江科学院质检中心进行检验。质检中心的评价说,产品质量很好,而且还说可与湖北最好的水泥“华新牌水泥”媲美。这一评价以及在水泥在黄冈长江段的试验,都证明水泥质量确实可靠。阳新水泥因此最终起死回生,当年销售额实现了历史上的翻番,由过去年生产8吨左右上升到近20万吨。
当年阳新水泥厂工人再也不担心发不出工资,而且工资较往年多了两倍。这一年后,洪忠进又兼并了阳新另一家水泥厂。自此以后,他终于创业成功了,正式在商业领域站稳了脚跟,并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他把浙江的多个商人引进阳新,与他们一道投资阳新建设,先后在阳新开发完成了“兴国州古商城”和“富川家苑”两个房地产项目;为了提升阳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引导阳新的经济向新的高度发展,洪忠进又筹措资金在阳新投资建设了一个四星级国际大酒店,为发展建设阳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3年初,武汉一冶水泥厂已到了缴不出电费的境地,工厂告急。当一冶的领导听说阳新水泥厂聘请了一个能人后让企业起死回生,于是派遣有关领导前去阳新水泥厂考察并拜访了洪忠进,还特意邀请洪忠进到一冶水泥厂洽谈合作事宜。洪忠进考虑到武汉是九省通衢之地,在这里可以把事业做大做强,因此他积极同意了一冶方面的合作要求。然而当谈到租赁有关条件时,洪忠进深感压力不轻。当时按武汉一冶水泥厂的生产规模,顶多只需要100多人就够了,然而一冶方面要求安排的人员是380多人。如果接手,那必定是个烫手山芋,每年多出来的几百万元的工资开支将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负担。谈判一度曾陷入僵局,最后双方互有退步妥协:一冶降低了部分租赁费,而洪忠进也本着积极配合国企改革做好善后工作的强大社会责任感,勉强承担本不应承担的压力,同意与一冶合作经营水泥厂,正式成立了武汉三磊水泥有限公司。
然而2005年国企改制,因为武汉一冶水泥厂已经完成了其为武钢生产水泥的历史,将要分流出一冶集团。这时武汉三磊水泥有限公司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为改制,工人要转换身份,导致工厂常常处于半停产状态;一冶分流方案要求武汉三磊水泥有限公司接受100多名职工。在这个问题上,武汉三磊水泥有限公司董事会争议较大。因为水泥厂的设备公司已花1300多万全部买下,那就是说公司有重新选择工人的权力,要留也要由公司自己挑。在讨论会上,担任公司董事长的洪忠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改制是中央的大政策,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没有困难要执行,有困难也要执行。我们和一冶是合作伙伴,常言说:一年伙伴,一生哥们。因此他们有难我们也要帮。再说,留下来的工人虽然年龄上大一点,文化水平低一点,但他们也有他们的优势,他们有经验、有技术,我们如果把他们作为财富来开发,一定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最终经过反复讨论,洪忠进代表湖北三磊实业集团终于同意接受一冶转换了身份的150多名工人。后来一冶一位领导讲,三磊实业集团识大体、顾大局,主动为国企分忧,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合作伙伴。
"洪忠进认为,武汉大学EMBA的师资力量很强,讲授知识融会贯通,道术结合,能够很好地切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甚至还能帮助自己在决策管理和解决问题时技高一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洪忠进深有感触地说,湖北三磊实业集团今天的发展与进步,承载着政府与人民的支持和厚爱,承载着公司全体员工的拼搏与奉献。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洪忠进和他的企业始终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认为知识依然是经营的基础,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积累丰厚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修养和企业管理能力,带领企业发展成长到更高的台阶。于是,他选择了武汉大学EMBA课程的学习。
每一场课,言者听者,各取所需。学习是件好事!
洪忠进认为,武汉大学EMBA的师资力量很强,讲授知识融会贯通,道术结合,能够很好地切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甚至还能帮助自己在决策管理和解决问题时技高一筹。两年的EMBA课程的学习,内容量之大,时间之紧张,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充实又强大的力量。教授们的谆谆教导,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很多以前在工作中、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经过老师的指导,立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洪忠进说,如果多听老师一句话,对自己来说,也许就是一次新的灵感启发或者是有益的提示,对管理工作来说,甚至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EMBA学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总裁、董事长、中高层管理者,每次在课堂中,看到那么多平时在商海中呼风唤雨的同学,此时却坐在课桌前眼神专注,认真聆听着台上教授的讲课,用来签下千万元合同的笔正一丝不苟地记着笔记,洪忠进相信他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各种各样的困惑来寻求答案的。
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经过多年市场历练、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们,有必要花那么一大笔钱,从早到晚坐在教室做笔记吗?是的,他们无法理解,但我们EMBA学员们心里都很明白:现在的社会,需要靠智慧、实力和知识发展自己的事业,学习将是事业发展的突破口。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所以,有EMBA同学说:“只要不是有非常特殊的原因,我绝不愿意缺一节课,哪怕是多听老师讲一句话,都可能引发思维,使自己能够采撷到突现的灵光,对工作的具体操作思路起到微妙的变化,使自己和企业受益无穷。”
“在武汉大学EMBA学习中,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们用真诚、坦率的心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没有人因为是亿万富翁而趾高气扬,没有人因为学历高点就沾沾自喜,也没有人因为是商界的无名小卒而自悲,只因同是来自武汉大学EMBA的学生。我珍惜学习的机会,我在这里汲取知识,为得是更为勇敢地接受社会的挑战,成为社会的精英,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洪忠进诚恳的说到。(文/子璐 摄影/冯珊)